手机扫码下载APP

无广告读最新章节

手机扫码下载APP

无广告读最新章节

4小说网 >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> 第三百七十一章 知君者,世代不绝
翻页 夜间
加入书架推荐本书

第三百七十一章 知君者,世代不绝

小说:诸朝陪我刷短视频作者:不敢轻言语字数:5350更新时间 : 2025-06-13 21:30:16
    《史记》里也有记载:“诗言志,歌长言,声依永,律和声。

    八音克谐,无相夺伦,神人以和。”

    《史记》记载,舜在20岁左右因孝顺名扬天下,30岁被尧举用,此后10余年间他代理天子事务。

    58岁时,尧离世,舜继位。

    在位39年后,舜在南方巡视途中驾崩于苍梧之野,遗体安葬于江南九嶷山。

    此地盛产香妃竹,民间传闻称舜帝离世后,其妻娥皇、女英闻讯奔赴九嶷山寻找亡魂。

    因极度思念丈夫,二人泪水如雨,滴洒在湘江两岸的翠绿竹叶上,化作点点泪痕。

    因此,诗人尊称这种竹子为香妃竹或泪竹。

    至此,从黄帝诞生到舜帝离世,5位伟大帝王的传奇画卷圆满落幕。

    《史记》记载:“自黄帝至舜、禹,皆同姓而异其国号,以章明德。”

    据司马迁考证,武帝和舜帝都是有血缘关系的,这意味着中国古代早期的几位领袖都是同宗同脉。

    尽管考古证据尚未证实这一观点,但司马迁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华文明可能存在共同的源头与血统。

    这一论断塑造了华夏民族的独特身份认知,同时也是历代华人为之自豪的文化认同。

    然而,也有人提出,炎帝、黄帝并非特指某位古人,更像是一个部落的首领。

    所以在此处,我们仅讨论《史记》中的相关内容,需注意的是,史书记载也并不一定绝对真实,需要大家自己辨别。

    【少年得志,中年沦落,晚年凄惨,死后闻名于天下#历史#小知识#历史人物】

    他是我们的童年阴影,看完之后吓得睡不着觉。

    长大后才明白,所谓的鬼怪也不是那么可怕。

    难怪在这本书里,鬼怪也许比人更善良一些。

    这本书的名字叫《聊斋志异》,它的作者是蒲松龄,他被称为“写鬼写妖,高人一等;刺贪刺虐,入骨三分”

    。

    那么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来聊聊蒲松龄的故事。

    清康熙四十九年的正月,位于山东的淄川寒风刺骨,滴水成冰。

    三位老者站在相距九里的高台之上,相视无言。

    岁月如梭,少年已然白发苍苍。

    他们曾年少轻狂,以为功名富贵唾手可得,如今却都变成了镜花水月。

    谁也没能在半生的科举中出人头地。

    蒲松龄感慨人生无常,在回家的途中,有感而发,提笔写下绝句:“往日狂歌伴晨昏,相约共赴云津门。

    谁料一事无所成,同为白头会中人。”

    一事无成的蒲松龄,直至72岁才原地出宫,科场挣扎大半生,才得来一个岁贡生的头衔,也就是国子监的保送生。

    可谁又能想到,少年时期的蒲松龄也曾冠绝一时,接连考取县、府、道三个第一。

    早在顺治十五年,年仅19岁的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秀才,那时蒲家上下欢欣鼓舞,这无疑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。

    此后的他仿佛耗尽了所有的好运,屡试不第。

    从19岁的秀才到72岁的岁贡,他几乎每年都要参加乡试,但屡遭失败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《儒林外史》中的范进至少还中了个举人,反观蒲松龄,可谓坎坷至极,令人扼腕叹息。

    他的《聊斋志异》中有一篇名为《叶生》。

    蒲松龄在文中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,却因科举考试而郁郁不得志的人物形象。

    这篇作品的开篇,宛如蒲松龄对自身境遇的真实写照。

    后来,叶生因为屡次科举失利,最终抑郁而亡。

    死后他化为鬼魂,教导朋友之子学习,最终朋友之子金榜题名。

    朋友深感惋惜,一生虽助其子成名,自己却屡试不第。

    叶生一生跟朋友诉说“时代有命,姐夫则为文章吐气,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,愿足矣”

    。

    蒲松龄笔下的叶生,死后向世人证明自己半生文章并非写得不好,而是命不好。

    蒲松龄假借叶生来诉说自己的想法,他的好友张立友却立刻跳出来反驳。

    他说蒲松龄是“直尺”

    ,《聊斋志异》不见得托老大的福,平生翻译过来就是没能考上大学,根本就是沉迷于所致。

    《聊斋志异》的确很像是现代的网络,他好友的观点也并非毫无道理。

    蒲松龄确实喜欢听人谈鬼,雅爱搜神,并且从小就喜欢《游侠传》。

    他自言:“余少时最爱《游侠传》,午夜挑灯横一斗,究作都晚。”

    清代文人邹涛在《三借庐笔谈》中说,蒲松龄为了收集奇闻异事,常在路边摆一个茶摊,过路的行人免费喝茶,让他们给自己讲故事,这为他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。

    他所听到的一些奇闻趣事,后来都成为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。

    其实,在那个年代,写并不被认可,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。

    而蒲松龄首先就要面对来自朋友的不解与质疑。

    当蒲松龄将《聊斋志异》的书稿给李希美看时,李希美觉得写得不错,但他仍奉劝蒲松龄“亲历公民”

    ,认为只有当官才能获得公众的关注。

    至于,等60岁退休之后再写也不迟。

    不过,铁了心的蒲松龄最终也没有采纳朋友的建议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他倾尽半生,从青年到垂暮,乐此不疲,甚至纵使不成名,有阻碍也无所谓,还发牢骚说:“此生所恨无知己。”

    事实上,他曾经也有半个知己。

    蒲松龄曾在淄川毕家任教长达30年。

    其间,因毕家与王家交好,他结识了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王士祯。

    王士祯非常赏识蒲松龄,觉得他写的很棒。

    于是蒲松龄就单方面宣布王士祯是自己的知己。

    他鼓起勇气请王士祯为《聊斋志异》作序,想借着大诗人的名头蹭蹭热度,给自己的提高点知名度。

    如果能成,那将是不朽之盛世。

    然而,尽管《聊斋志异》看似描绘狐妖鬼怪,实则多含讽喻现实,触及时政禁忌,王士祯自然不敢公然称赞,更别说作序了。

    可面对蒲松龄真诚的请求,他也不好意思直接拒绝。

    于是在回信中婉转回应:“故怨妇不朽,然想乃颇以文字轻薄,服愿取构所与文笔艳,活泼利益为之,未可知耳。”

    蒲松龄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王士祯为他破例撰写序言,可最终还是空欢喜一场。

    大诗人辜负了他。

    蒲松龄生前未曾显贵,作品也未能广泛传播。

    虽然有点名气,也仅限在家乡附近。

    以至晚年,他发出“谁知一事无成”

    的凄凉感慨。

    但正如他没有预料到自己后来竟会半生蹉跎,他同样无法预测百年后他的作品竟会风靡全球,成为经典。

    人们表面上对谈鬼说怪嗤之以鼻,但私下里却争相传阅。

    知名的抄本多达10余种,刊印版本更是不计其数,被誉为“刘波海内家有其书”

    ,甚至墙内开花墙外香。

    自19世纪以来,《聊斋志异》已被翻译成英、德等60多种语言,收录于全球各大百科全书之中。

    清朝时期能与之比肩的恐怕只有《红楼梦》了。

    《聊斋志异》不仅在文学方面大放异彩,在影视圈里也是常青树。

    近百年来,根据该作品改编的电影、电视剧超过70部,且数量仍在不断增加。

    其中,《倩女幽魂》《画皮》等经典影片更是深入人心。

    康熙十八年的那个夜晚,蒲松龄独自坐在昏黄的灯光下,心中充满了无奈和迷茫。

    他自语道:“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?”

    如今,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个问题的答案:知君者,世代不绝;知君者,五洲四海。

    【他身高一米八,腹肌人人夸,潇洒的文人#历史#小知识#历史人物】

    他身高188厘米,腹肌人人夸赞,写诗、弹琴、撸铁都不在话下。

    他是当时的顶流网红,人称“最性感的铁匠”

    ,但他早早退休,过上了我们最向往的隐居生活。

    他以身傲骨,临死前一曲《广陵散》将文人风骨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
    他就是竹林七贤之首——嵇康。

    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无法选择,一个是家庭出身,另一个就是所处的时代。

    嵇康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,战争、瘟疫和灾害接踵而至。

   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,百姓生活无比艰难。

    魏文帝黄初四年(223年),嵇康出生于魏国谯郡铚县。

    他的祖先本姓嵇,后被改为姬姓。

    父亲嵇昭曾任治书侍御史,哥哥嵇喜曾担任江夏太守等职。

    因此,嵇康的出身还算不错。

    但在嵇康7岁那年,父亲不幸去世,他由母亲和哥哥抚养长大。

    嵇康自幼展现出非凡的天赋。

    当别的孩子还在为认识几个字而发愁时,他已经无师自通,并且对《庄子》这部道家经典情有独钟,看得如痴如醉。

    小小年纪,他便开始思考人生的大道理。

    随着年龄的增长,嵇康愈发帅气。

    他挺拔的身姿、潇洒的气质,走在街上回头率绝对爆表。

    但他有着独特的时尚品味。

    别人都热衷于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,他却反其道而行之,整天穿着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,头发也随意披散着,活脱脱一个潮流先锋。

    可即便如此,他的魅力依然无法阻挡,毕竟气质这种东西不是靠外表就能掩盖的。

    二十五岁左右,嵇康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——他娶了曹魏宗室女为妻。

    这一下,他瞬间从一个普通青年变成了皇亲国戚,身份地位直线上升。

    朝廷也赶紧给他封了个中散大夫的官职。

    本以为他会从此踏入仕途,飞黄腾达,可谁能想到,嵇康骨子里就不是个能被世俗规矩束缚的人。

    他对官场的虚伪实在看不惯。

    当时司马氏逐渐掌控了朝政大权,为了巩固统治,大肆宣扬所谓的名教,用各种虚伪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。

    嵇康对此嗤之以鼻,他觉得人就应该活得自由自在,干嘛要被这些条条框框限制住?于是,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远离官场,带着家人跑到山阳县(今河南焦作、云台山一带)隐居起来。

    在那里,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比如阮籍、山涛、向秀、刘伶、王戎及阮咸等人。

    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唱歌,畅谈人生。

    然而,嵇康不想惹麻烦,麻烦却总会找上他。

    作为那个时代的全能型人物,他是继曹操之后四言诗成就最高的人,并且兼具画家、书法家、玄学家等多种身份,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嵇康的名气传到了司马昭耳朵里。

    司马昭想让嵇康这样的名士为自己所用,于是派了自己的心腹钟会去请他。

    这个钟会也是嵇康的粉丝。

    曾经,钟会写了一篇文章,想让嵇康点评,并借此加上偶像的微信。

    他跑到嵇康家门口,因为惶恐和忐忑徘徊了很久,最终还是不敢敲门,于是把文章丢到他家院子里就跑了。

    后来,钟会成为司马氏身边重要的谋士。

    这一次,他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来见偶像了。

    于是,钟会带着一群文人雅士、贵族子弟前去拜访嵇康。

    当时,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,向秀就在一旁帮他拉风箱。

    嵇康专心打铁,旁若无人,对钟会等人的到来视而不见。

    钟会起初还带着期待和恭敬,时间久了便觉得十分尴尬。

    他觉得嵇康简直是在打他的脸。

    最后,钟会准备离去,嵇康却突然问他:“何所闻而来?何所见而去?”

    钟会气愤地说:“闻所闻而来,见所见而去。”

    这次会面之后,钟会对嵇康从粉转黑,想要借机报复他。

    很快,机会来了。

    景元三年(262年),吕安与他的同父异母哥哥吕巽之间发生了纠纷。

    吕巽垂涎弟媳美色,并将其玷污。

    吕巽担心自己摊上官司,于是恶人先告状,诬告吕安不孝。

    吕安被诬陷,嵇康看不下去,就来到洛阳为好兄弟喊冤,结果也下了大牢。

    这下钟会如愿以偿。

    他向司马昭说:“嵇康不肯为我所用,来日就会为别人所用,不如尽早除掉。”

    司马昭一听,认为有道理。

    既然得不到,那就毁掉。

    于是,嵇康被判处死刑。

    喜欢诸朝陪我刷短视频请大家收藏:(aiquwx)诸朝陪我刷短视频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4xiaoshuo.org。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4xiaoshuo.org